进入6月以后,天一天比一天热,万物生长茂盛、各类蚊虫开始活跃,紧接着,各大超市开始卖粽子、朋友圈开始晒白素贞痛饮雄黄酒的段子。你也猜到了吧,这些现象都预示着端午节即将到来。
端午节又名重午、端五、重五、五月五、五月节等,关于端午节的起源,民间有许多说法,其中最为流行的是纪念屈原说。“爱国诗人”是屈原留给世人最强有力的符号标签,他的存在,佐证了楚国用人制度的巨大漏洞。从屈原开始,报国无门的形象延展数千年,历朝历代但凡有才气而不得志的人,都会凭吊他一番。从留下的诗词文章来看,除了把他引为知音外,也得在书写史上留下自己的陈述,或抱怨,或申诉,或辩解,或批判。
端午节从战国时代开始,至今已有两千多年的历史,在漫长的历史岁月中,它伴随着人们的生活方式不断的传播和演变。在云南过端午,不见龙舟竞渡,只见门上的艾蒿、手上的五色线以及桌上的粽子。
今年我们换了一种方式迎接端午,我们举办了两次“屈原饼”的品鉴会,这套茶是六大茶山2006年生产的茶品,2006年是屈原诞辰2345年,所以这款茶限量2345套。为什么要喝两次呢?为了更全面的跟踪昆明仓与广东仓的变化,第一次品鉴会结束后,我们特地从广东调回了屈原饼再次品鉴。这套茶外包装以黑、黄两色为主,设计经典、独到。除了专业的品鉴和记录,喝茶的间隙,”端午“和”屈原“是主要话题。
文艺派小伙伴分享的是他对《离骚》的解读,讲屈原的香草美人喻。边喝茶边抒情背诵“惟草木之零落兮,恐美人之迟暮”,“众女嫉余之娥眉兮,谣诼谓余以善淫”。说完《离骚》聊《九歌》,聊完《九歌》说《天问》,茶会现场变成了古典文学课堂。
在吃货小伙伴的眼里,所有的节日都以吃为核心。端午节,除了鸡蛋,就是粽子,在略带哲学意味的资深吃货看来,鸡蛋跟人类的动物驯化史有关,粽子就是给大米换个造型,捎带用叶子装饰,终极目标还是消费熟食。
近日收到两枚文山特色粽子,形状如马脚,长条形,内有炸肉一条裹以豆沙,再用稻草灰拌糯米包于豆沙层外。这粽子的形制虽奇,但更奇于大云南这边陲之地,为何也有这样的传统?听昆明第一吃货佳哥谈滇菜,发现滇菜与湘菜有源流关系。这似乎与粽子又再次佐证了庄乔王滇。屈原投江了,但楚文化却随着粽子源远流长。滇楚文化的纠葛,实在太复杂。千丝万缕,乱,干脆,一压了事,一饼屈原饼,生生压成一团,且由它随着岁月越陈越香去了。吃货们认为,棕子吃多了,可以喝个“屈原饼”消消食。这个想法不错!全票通过。
民俗学的小伙伴开始普及民俗学知识:在遥远的、缓慢的农耕时代,我们祖先的“五月观”是十分有意思的。他们以农耕为主,太阳的运行和昼夜的长短都影响着他们的生产生活,在他们的心目中,五月(农历)仲夏仲冬可说是危机重重,《吕氏春秋》记载“日长至,阴阳争,死生分,君子斋戒……以定宴阴之所成。”先民们认为,五月阳气始衰,这种趋势在古人看来是会带来很大恐慌的,于是他们用送瘟、打醮、佩符、浴草汤、喝苦水等仪式来缓解焦虑,被科技和互联网包围的我们无法理解这种恐慌,但你可以假设一个情景,从端午开始,你的手机流量开始每月仅限10M,用完为止。恐慌么?让你做一些仪式可以从心理上解除恐慌,你会抗拒么?
“端午节的演变过程记录着中国人走过的历史脚印。端午节把一个原本普通的日子,装点成一个绚丽多彩的节日,使我们平淡的生活变得富于诗意。这是端午节最大的意义。”我很赞同陈连生先生的这个总结,我们做屈原饼的意义也在于此,做一款屈原纪念茶,首先是向先贤致敬,其次是装点这个平淡普通的日子,通过一杯茶,让日子变得诗意起来。今天,我们喝“屈原饼”,先是关注的是这款茶的文化象征意义,接着,在茶汤里品味茶汤的香甜回甘。痛饮的是普洱,回味的是离骚。